新闻专区

传承创新 价值引领 全力打造“文化瓷都”

“这本书不仅对德化陶瓷的烧制技艺做了较完备的描述,还对矿物原料以及陶瓷种类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介绍,对我进一步了解德化陶瓷有很大的帮助。”11月,林先生在泉州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上拿着刚刚出版的《窑工开物》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窑工开物》是《德化瓷典》丛书的第一辑,这套丛书分为四辑,即将陆续出版。该套丛书编纂,将为世人品读德化“千秋瓷韵”打开一个较为完整的窗口。

今年来,我县坚持挖掘传统、培育特色、创新发展,发挥我县陶瓷文化历史优势,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认真实施“文化发展繁荣年”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打响陶瓷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全力打造“文化瓷都”。

文化惠民形式显亮点

10月开始,从泉三高速入口驶进瓷都大道,一眼就能看到一条陶瓷文化景观长廊。这条投资约1000万元人民币的陶瓷文化景观长廊全长4.7公里,从德化高速路口延伸至瓷都广场,包括“名扬四海”船形主城雕、沿边坡31个大型考古仿瓷瓶、在道路中分带15组“瓷都风采”陶瓷文化小品、沿途8组“瓷艺岁月”陶瓷主题铜雕,以及沿线砌筑约1.6公里的文化墙,营造了浓厚的特色陶瓷文化氛围。

2012泉州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广受市民关注的德化城市规划展示馆也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据统计,从旅游节开馆到现在,规划馆累计接待上万人。

为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我县秉承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不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新、改、扩建“农家书屋”90家,所有乡镇均完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农民健身点建设。

此外,还依托社区公共设施资源,经常性开展南音演唱、诗词吟唱、文学笔会、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相继举办广场红歌大家唱、第十二届瓷都广场文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瓷都艺术团、德化高甲剧团等37个群众文化社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整合提升水平,经常下乡进村进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表演,不断活跃和繁荣城乡文化。一年来,共组织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近百场,送书下乡5万余册,电影下乡展映活动1550多场次。

文化传承保护在路上

日前,北京“千年古县”专家评审会在京举行,我县成功获评“千年古县”,成为泉州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对我县而言,“千年古县”的申报成功是我县开发、研究、保护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缩影。

近年来我县积极做好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形成政府和企业主导、专家和艺人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传承工作格局。

在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上,我县坚持多管齐下。近年来,我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和传承人资助专项资金的投入,持续完善传承人保护体系,争取“德化瓷烧制技艺”等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鼓励“名师带徒”,推动传统技艺传、帮、带和文化传承。

我县还不断完善各类陶瓷文化乡土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在中小学开设陶瓷文化技术课程和学校陶吧,使青少年在“知瓷、讲瓷、制瓷、研瓷”中形成“热爱陶瓷”的情感;依托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开展陶瓷文化专题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学术成果。

同时,我县不断加强陶瓷文化研究,持续编印《品瓷》《德化商界》等内部书刊。《德化陶瓷百年史》《德化瓷典》等一批反映我县陶瓷文化的文献著作也将逐步出版。

文化创意产业新进展

在刚刚落幕的2012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期间,我县围绕“品读陶瓷文化 畅游戴云生态”的主题,举行“万人瓷都印记”、“快乐陶瓷”、“南海一号”出水德化窑文物精品展等多项文化活动,向外界展示了德化独有的陶瓷文化魅力。

而在此之前,我县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方兴未艾——

10月20日,《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正式发行,使之成为泉州有史以来以地方题材独立发行的首套特种邮票;第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县组织参会的9家企业签约金额达2亿元;成立了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引导规划;制定《德化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完成数字电影《龙舞金瓶》拍摄工作,与厦门谛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拍摄52集陶瓷动漫片《瓷燚》。

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培育资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陶瓷文化骨干企业,积极打造海峡两岸(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陶瓷文化产业园区,推动陶瓷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目前,屈斗宫古窑址公园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项目库,成为泉州市向省文化厅推荐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的两个项目之一。

©版权所有 2010-2020 龙鹏集团 ALL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国网讯 闽IPC备12011792号